CHINA WATER

跨越山海 引水而来


时间: 浏览:2041 来源:山东水务投资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长岛位于黄渤海的交汇处,登上境内的烽山远望,原本浑然一体的海面,因受到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,形成了一条蜿蜒的白色曲线,蔚为壮观,人们便把这条线作为渤海与黄海的天然分界线,长山列岛的151座岛屿便沿着这条分界线,散落于大海之上。长岛境内林秀崖险,风光宜人,所辖海域水深流大,清澈透明。每年数百万游客乘桴于海,慕名而来,体验这独特的海岛风光。

       如果退回10多年前,这样的盛况很难看到。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长岛饱受着缺水之苦。上善若水,兴百业,泽万民。一个地方要生存发展,离不开水。虽说长岛四周皆水,当地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关于水的谚语:“桃花水,刺骨寒”“流水缓一会儿,鱼儿吃一阵儿”……可是这里的水,却是海水,根本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,海岛的居民只能眼巴巴望着浩瀚的大海兴叹。

       曾几何时,海岛居民们不得不向天向地要水。向天,就是要雨水。20世纪90年代,长岛推广起屋檐接水,利用居民的屋顶收集雨水,雨水经屋檐的接水槽,流进过滤池。可是上天阴晴不定,雨旱不均,为了更多储水,到了下雨天各家把大桶小桶、大盆小盆,都摆院子里接水;向地,就是要地下水。1980年,长岛县自来水筹建小组成立,开始筹建县城区公共供水工程。那时供水水源主要靠着各单位的20眼自备井和自来水公司的3眼深水井。虽然后来陆续增打了几眼井,修建了蓄水池,但供水能力仍然十分薄弱,无法满足城区的用水需求。

       城区尚且如此,渔村供水情况更不乐观。在长山列岛众多座岛屿中,其中有10个岛屿有人居住。南、北长山岛是县城所在地,距离蓬莱大陆较近,剩下的8座岛分散在渤海海峡深处。大的岛有8个村,小的岛仅有1个村,这些小岛用水主要靠人力从井中汲取,有的村甚至全村人守着这一口水井,不但要肩挑手抬,有时春天缺水,打水的人还要排起长长的队伍,才能打出一点黄泥汤,家里水缸见底都是常态,个中滋味,难以言说。

       在解决水的问题上,岛上干部群众也想了很多办法。2000年,城区开始建设1处海水淡化站,采取淡化水与地下水混合的方式,分区分压定时供水,这才结束县城区靠天吃水的历史。其他各个岛也尝试自来水供应,先后有七个大队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,但每天只能供水1—2次,每人每日定量10-15公斤,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。而且由于海水淡化技术落后,成本过高,加之大量开采地下水,导致海水倒灌,很多时候供应的水都是氯离子浓度偏高的苦咸水。“洗澡不起沫,洗衣一身碱”成为长岛水质的真实写照。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海岛旅游业蓬勃兴起,大量游客涌入长岛。长岛常驻人口仅为四万,夏天旅游高峰时间,每天进岛游客就达到两三万,用水压力明显增大。2012年8月,烟台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长岛供水分公司正式成立,长岛供水事业迎来了春天。在各级政府和烟台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努力下,2013年,蓬莱至长岛跨海供水工程开始启动。由于渤海海峡水流量大,海底情况复杂,施工并不容易,长岛供水分公司班子成员和全体职工,始终冲在施工一线,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,早进场,夜加班,加快工程进度,攻坚克难,终于在2014年实现通水,彻底解决了长岛城区的用水问题,军民及游客喝上了来自大陆清冽的甜水,缺水、水质差正式成为了历史。星光不负赶路人,拧开水龙头,哗哗的清水浸润着长岛人的夙愿和几代供水人的辛勤付出。

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解决民生问题驶向快车道。城区之外的其他岛屿,加快落实村村通,实现了海水淡化的全覆盖,大海深处的小渔村,也用上了洗衣机、淋浴器……这期间,长岛供水事业随之发展壮大,服务不断升级,管理日趋完善,供水能力由2012年的58万方,增加到现在的130万方。全区DN100以上供水管路总长度97公里,供水服务面积22.5平方公里,全区单位用水户1567户,私人用水户11194户。

       水者,地之血气,因为有了水,万物被灌进了新鲜的血液,生产生活就有了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北宋神宗元丰八年(公元1085年),苏轼奉命知登州,虽然在任仅仅五天,就接到皇帝诏命荣升礼部郎中。在这短暂的五天时间里,苏轼不忘登上刚刚修建的蓬莱阁观景。那时的苏轼向北眺海,看到沙门岛(今长岛)的景象只是“兀然焦枯”,而今的长岛植被覆盖率达到67.6%,境内迁徙鸟类300多种,海鸥翔集,锦鳞游泳,海晏天青,处处勃勃生机。筑巢引凤栖,花开蝶自来,如今每年进岛的游客达到400万人,是本地常驻人口的100倍!

       小小一滴水,背后大民生。40年的海岛供水史,是中国广大乡村供水史的缩影。国家的发展如同河流奔腾不息,相信在未来的日子,我们不仅能喝上水,喝好水,生活也必将水光潋滟,风生水起。